视歌传媒-为有识之士而歌
  • 资讯 2024-03-17
    科技赋能,让千年壁画动起来
      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《狩猎图》局部。 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全景。  以上图片均为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提供  徐显秀墓北壁壁画《宴饮图》互动投影墙。  人民网记者 王 帆摄  一场音乐会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上演,乐手吹弹起笛子、箜篌等古典乐器,与身后的《宴饮图》数字壁画相呼应。音乐会为博物馆量身打造,试图还原壁画中的乐器元素,让观众感受北齐文化的魅力。 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依托“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之一的北齐徐显秀墓原址而建,山西境内出土的其他北朝壁画,太原娄睿墓、忻州九原岗墓、朔
    5 0 文/shigem
  • 资讯 2024-03-17
    爆火的英歌舞何以焕发传统文化新魅力
     在媒体开展的2024全国两会调查中,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入选十大热词。两会上,围绕进一步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等,代表委员也积极建言献策。  回想春节期间,以潮汕地区英歌舞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活动火出圈,其表演视频片段在互联网被广泛分享和转发。除了赢得中国网民的赞誉外,英歌舞也走向国外。如来自广东普宁的南山英歌队受邀前往英国,在伦敦最古老的商业街伯灵顿拱廊,上演了激动人心的表演,吸引七十多万人围观。  数据显示,春节期间,潮汕地区的文旅订单量同比上涨114
    7 0 文/shigem
  • 资讯 2024-03-17
    网络文学呈现“国潮热”
  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日在京发布《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。报告以2023年我国网络文学创作为基础,对作家作品、IP开发、海外传播、版权保护等进行全方位观察、分析和研判。  2023年网络文学发展有什么新特点、新气象?网文IP转化有哪些新趋势?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,对网络文学有哪些影响?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张名片,网文出海有哪些新变化?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。  “现实+”题材进入创作视野  报告显示,2023年网络文学作家、作品、读者数量都呈稳健增长态
    3 0 文/shigem
  • 资讯 2024-03-17
    花鸟画展览:姹紫嫣红 生机盎然
        中国画《百花齐放》,广东画院集体创作。    中国画《多彩荷塘》,作者马书林。    中国画《紫气东来》,作者谢青。    中国画《青鹭》,作者万小宁。 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,与人物画、山水画共同构成中国画的完整体系。新时代,花鸟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生活,积极拓展创作空间,既赋予花鸟画新的主题与内容,增强其表现力;又创新技法与形式,彰显时代审美趣味。近些年,各地陆续围绕花鸟画举办专题展,展示创作成果,深化学术研究,推介优秀作品。从摄人心魄的巨作到怡情悦性的小品,众多优秀
    10 0 文/shigem
  • 资讯 2024-03-17
    游人初乐岁华新——中国古代的“游春图”
         “游春”,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习俗。《论语》载: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魏晋时期,永和九年的春日,王羲之在文人雅士春游祓禊时,挥就了不朽之作《兰亭集序》,记录山水之美和聚会之欢,抒发了强烈的生命意识。“游春”习俗,历代相沿不衰,至唐代更是盛行。《秦中岁时记》记载:“唐上巳日,赐宴曲江,都人于江头禊饮,践踏青草,曰踏青。”诗人杜甫《丽人行》诗句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”,所描绘的正是唐朝时长安
    10 0 文/shigem
  • 资讯 2024-03-17
    传统纹样的当代活化
           传统纹样作为优秀的艺术资源,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和造物智慧,具备无限转化的可能性。随着生产与生活媒介的变化,单一化、平面化的展现形式已然无法满足当今多元化的文化传播需求。传统纹样的现代设计与应用,可以通过多形式、多维度的综合艺术尝试,将纹样的“形之本”与“神之美”进行创造与活化,并积极融入数字技术和传播媒介等新手段,实现传统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发展。  《年锦》舞台美术设计效果  从传统纹样中提取创作的《年锦》图案  2022年北京
    7 0 文/shigem
  • 资讯 2024-03-17
    红山文化:后世礼仪体系的源头
           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,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后,大约在距今5800年进入古国文明阶段,上接辽西兴隆洼文化、赵宝沟文化。红山文化的形成、发展、变迁及其后续影响,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。  大甸子墓地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罐 本报记者李韵摄/光明图片  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红山文化碧玉C形龙 本报记者李韵摄/光明图片 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
    8 0 文/shigem
  • 资讯 2024-03-17
    中国印章三千年的三次演变
     在中国的传统中,印章的本质是一种权力凭证和信物。《说文》:“印,执政所持信也”。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,印章经历了萌生期、蓬勃期、典则期、涣解期、更变期、规范期等多个阶段,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印章文化,影响至今。作为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实用印章,其丰富的内涵几乎涉及社会各方面,其自身也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化。西汉南越王的“文帝行玺”,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,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。本报记者李韵摄/光明图片清乾隆鎏银乌纳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北部盟长之印,重约4.3公斤,由土尔扈
    6 0 文/shigem
  • 资讯 2024-03-17
   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——宋代吴兴文人别业的营造特征
    “别业”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石崇所作《思归引序》:“晚节更乐放逸,笃好林薮,遂肥遁于河阳别业。”别业意指“别处之业”,也就是第二居所的意思。唐代是文人别业的发展高峰,彼时“公卿近郭皆有园池,以至樊杜数十里间,泉石占胜,布满川陆……”唐代早期营建的别业多宏大豪奢,中唐以后日趋小型精雅,追求壶中天地的文人气韵。时至宋代,别业之风更盛,文人雅士在山水之间建园著书、诗文酬唱,乐此不疲。文人性在宋代别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,使其拥有了更多简远、雅致之气,呈现出“文心画境”的独特风貌。  “吴兴”为湖州古称,
    5 0 文/shigem
  • 资讯 2024-03-17
    文化“入圈”文物“出圈”,博物馆也可以“很好玩”
   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、地区的文化符号,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当前,文化体验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,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场所热度与日俱增,博物馆游持续升温。  对河南博物院而言,这种热度来得更早一些。让购买者可以手握迷你洛阳铲铲去土块、挖出神秘“文物”的考古盲盒一经推出便“一盒难求”;可以吃的玉佩棒棒糖、古钱币巧克力等国潮零食成了爆款;镇馆之宝妇好鸮尊、云纹铜禁、贾湖骨笛等“化身”冰箱贴、书签等。这些年,凭借一次次融合创新、一件件爆款文创,河南博物院和馆藏
    4 0 文/shigem
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法律声明- 人才招聘- 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